开云体育app-荐书丨《莎士比亚时代的英格兰》:戏里戏外,穿梭于早期现代英格兰的多重世界
吧朋友们
我们之间,就差一个置顶星标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世界戏剧、文学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正如本·琼森所言:“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千秋万代!”理解和欣赏莎剧需要文化的滋养,而文化的滋养离不开以文明的视角对语境的解读。英国埃塞克特大学历史学教授杰里米·布莱克所著《莎士比亚时代的英格兰》以莎翁戏剧原章细节为线索,引用最新莎学研究成果,旁征博引,文史互映,串联起早期现代英格兰政治、经济、社会、风俗、国际背景和文化的纷繁图景。今摘选本书前言,让我们跟随作者自身的观剧经历一窥本书风采。
《莎士比亚时代的英格兰》
[英]杰里米·布莱克 著
张炜 译
定价:9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
展开全文
著译者简介
杰里米·布莱克(Jeremy Black)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军事与外交史专家,曾在西点军校、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和斯蒂尔曼学院担任客座教授。2008年获得美国军事史学会颁发的“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奖”。2018年成为英国外交政策研究所的邓普顿研究员。他曾出版100多本历史著作,包括《绘制过去:18世纪英格兰的历史世界》《绘制莎士比亚:通过地图探索莎士比亚的世界》等。
张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出版专著《社会变迁的催化剂:16世纪英格兰的印刷媒介》,出版译著《世界历史上的疾病与医学》《剑桥插图中世纪史(1250—1520)》等。
目录
译者序 1
前言 1
一 时代的想象力 1
二 戏剧的世界 44
三 充满活力的国家 70
四 伦敦 87
五 叙述过去:历史剧 104
六 关于政治的叙事 151
七 政治的想象力 192
八 社会环境、结构与设定 215
九 健康与医学 251
十 文化潮流 262
十一 英格兰与欧洲 291
十二 普罗帕斯罗所处的更广阔世界 317
十三 因为我们喜欢他348
英王世系简表 370
西方还闪耀着一线白昼的余辉,
晚归的行客现在拍马加鞭,
找寻宿处了。
——《麦克白》第三幕第三场
当人们进入剧院,或许会看到,“刺客甲”在麦克白的命令下准备杀死班柯和他的儿子弗里恩斯时说出上述台词。莎士比亚时代的观众知道,他们正在看的是一出戏,而剧作家们却试图抓住观众的理解力,并创作出能与他们的集体和个人经历产生共鸣的作品,对于观看莎士比亚戏剧的现代观众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他们观看一部作品时,其体验与其前辈已然有别。因此,现在许多去剧院观看演出的人,会把看戏当作一种场合,一种学校或家庭的义务,而不是尽可能进入这部戏对莎士比亚同时代人而言所具有的精神或意义之中。
在这本书中,我将尝试后一种方式,即进入那种精神,但同时也承认,这种努力是面临困难和不确定的。同时代人的反应并不那么清晰可见,例如,对有关巫术的报道即是如此。有书面证据表明,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女巫的存在。这一观点不能轻易依靠历史证据来解决——因为历史证据并不充分,而且有各种各样的解释,线索是由一部剧中发表评论的角色之状态提供的。这个角色是可信的证人吗?他或她是在开玩笑吗?我们该相信他或她吗?此外,戏剧通过结构表达不同的观点,但这并不等于鼓励观众对角色及其观点做出同等的怀疑反应。这一点在对《麦克白》可能引起的反响中得到了体现,主人公、他的妻子和女巫们都被清晰地、反复地呈现在一种强烈的敌意中。
如果“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那么,那个舞台和它的历史背景值得持续审视。这就是本书所采用的方法,它关注的是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时期的英格兰,但也涵盖了更大的历史和地理范围。本书将着力展现当前对莎士比亚世界的历史理解,并将重点放在扩展我们对莎士比亚戏剧的解读上。因此,本书是对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相互作用的历史记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莎士比亚的戏剧得以被创作、表演和接受,并帮助塑造和影响了与他同时代的人。他的时代主要被理解为他的有生之年(1564—1616年),但我们也必须考虑到他的上一代人,因为这些记忆可以很容易被莎士比亚恢复并为其所用。有些观众的年龄或许比剧作家还大。这些背景的影响可以从戏剧的主题、情节、语言和表现上看出端倪。
对我来说,本书令我回想起自孩提时代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在许多地方观看的莎士比亚戏剧,印象最深的是在阿伦德尔、剑桥、埃克塞特、伦敦、纽卡斯尔、牛津、普利茅斯和斯特拉特福;在户外(从瓢泼大雨到柔和的夜晚)和封闭的场所;以及和许多不同的人在一起观看的经历。回忆或许总是苦乐参半,但这些戏剧是许多回忆的源起和场景。这些记忆的回响,特别是那些和我一起看戏的人,现在仍伴我左右。我要特别感谢我挚爱的父亲带我第一次去看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SC)的演出,当时的我还是一个易受影响的年轻人。1975年,《亨利五世》在斯特拉特福上演,该剧庄重威严且充满活力,由艾伦·霍华(Alan Howard)饰演国王一角,剧中没有出现反战倾向,尤其是愤怒情绪,而这在最近的许多作品中表现得非常突出。1980年到1996年,我住在英格兰东北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将其作品带到各郡,这使我获益匪浅,尤其是在上乘的纽卡斯尔皇家剧院和剧场的演出。最近,埃克塞特的鲁日蒙花(Rougemont Gardens)的露天演出引发了家庭出游热潮也让人们再次联想到莎士比亚,因为《理查三世》简要提及了鲁日蒙城堡(Rougemont Castle)。总部位于布里斯托尔的烟草工厂剧团(Tobacco Factory)在西南部推出了一些颇令人难忘的作品。
我第一次在我的母校——哈博戴斯阿斯克男校的舞台上看到的莎翁作品是生动有趣的《无事生非》,另一部是《裘利斯·凯撒》,其中的战斗场景被频闪灯光弄得让人晕眩。我第一次登台表演是在《仲夏夜之梦》中扮演一堵非常年轻的“墙”——一个戏份有限但很适合我的角色。不过,这也再次提醒我,我是多么幸运能够进入这样一所富有想象力的学校。我们的老师迈克尔·费奇将整个A-Level英语课程压缩为一年,用另外一年的时间带我们开展了一趟英国文学壮游,他认为这是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他在我们必学的《麦克白》《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学期的莎士比亚课程。我们学习的内容也涉及了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包括托马斯·基德(Thomas Kyd),而托马斯·米德尔顿(Thomas Middleton)的《复仇者的悲剧》( The Revenger's Tragedy)是另一部教材。我告诉迈克尔,我最喜欢约翰·韦伯斯特(John Webster)的戏剧,尤其是他的悲剧《马尔菲公爵夫人》( The Duchess of Malfi)和《白魔鬼》( The White Devil),这些话激怒了他。不过我也有机会与这位良师一起讨论了《哈姆莱特》和《李尔王》,并将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与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的改编版《一切为了爱情》( All for Love; or, The World Well Lost)进行了比较,使我受益匪浅。
这种教育也鼓励了年轻时的我自己去剧院看戏——这得益于伦敦便利的地铁交通,也得益于便宜的日场票——等灯光一暗,我就从后排走到靠近舞台的那些更昂贵但空着的座位上观看。劳伦斯·奥利弗爵士(Sir Laurence Olivier)饰演的夏洛克和保罗·斯科菲尔德(Paul Scofield)饰演的普洛斯帕罗着实令人难忘,但我也很喜欢小维克剧院(Young Vic)里充满活力的演出。
“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本·琼森(Ben Jonson)在他的诗作《追忆吾爱的作者威廉·莎士比亚先生》(1623)中对莎士比亚的评价至今仍是如此贴切。在世界文化的各个领域里都可以找到莎翁作品经久不衰的意象。此外,莎士比亚的戏剧演出也对当时英格兰以及其他历史时期和各种文化进行了描述。诸多个人作品以及基于或参考了莎士比亚作品的作品,在涉及内容与风格上皆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奥利弗的《亨利五世》(1944年)以1600年左右的伦敦全景作为开场,但这是一个模型镜头(model shot),而之后的第一幕则是在剧场内上演的。相比之下,更真实的街头生活景象出现在电影《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和《莎士比亚密码》( The Shakespeare Code)中。后者是2007年广受欢迎的英国电视剧《神秘博士》( Doctor Who)中的一集,在该故事里,神秘博士造访了莎士比亚时代的伦敦,并告诉他的黑人同伴,非洲人彼时即居住在伦敦(他们确实如此),从而促进建立了一种当时具有现实意义的身份认同观念。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web3-kaiyun-sports.com/news/33.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